12月27日,浦東新區檢察院召開“企業合規改革試點工作”新聞發布會,通報了在全國具有典型意義的異地企業合規協作的假冒注冊商標案件,發布了《企業知識產權合規標準指引(試行)》,介紹了即將在臨港新片區試行的“新入市場主體合規告知制度”。
為什么要發布“指引”?
“指引”到底指引了什么?
制定目的
企業知識產權合規風險管理的目標是實現對知識產權合規風險的有效識別和管理,確保公司管理和各項經營活動的合法合規,推動企業全面加強知識產權合規管理,提升依法合規經營管理水平,保障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知識產權合規風險的含義
企業及其員工因知識產權不合規行為,引發法律責任,造成刑事追責、經濟或聲譽損失以及其他負面影響。涉知識產權的法律風險包括但不限于:專利權法律風險、商標權法律風險、著作權法律風險、商業秘密風險等。
五大合規原則
獨立性、有效性、全面性、動態性和可查性原則。
應組建的合規體系
組織體系、制度體系、運行體系、風險識別處置體系等。
那么合規體系的
具體內容有哪些呢?
合規管理組織體系
合規職責:企業可根據自身行業性質、經營規模等合理選擇和設置知識產權合規部門或合規人員,組織、協調和監督合規管理工作,在直接負責各項合規管理工作的同時為其他部門提供合規管理支持,并確保其對涉及重大合規風險事項的一票否決權。
組織保障:企業董事會、監事會、高級管理人員應當履行必要的合規管理職責,對知識產權合規計劃制定與執行給予支持,確保合規部門(人員)行使職權的獨立,保障資源充足。
合規管理制度體系
合規審查:企業應建立健全規范化的知識產權事務管理和決策流程,將知識產權合規審查作為規章制度制定、重大事項決策、重要合同簽訂、重大項目運營等經營管理行為的必經程序,及時對不合規的內容提出修改建議,未經合規審查不得實施。
合規監察:企業應定期對知識產權合規體系進行合規監察,由合規管理部門人員落實實施,并形成合規監察報告。監察內容主要包括對知識產權合規體系運行有效性的評價和對知識產權合規績效進行評價,以確保知識產權合規目標的實現。
不合規調查:企業應建立不合規的調查制度,堅持公平、公正的調查原則,及時、徹底地調查對本企業及員工或有關第三方不當行為的任何指控或懷疑。
合規文化:企業應建立對技術人員、知識產權管理人員、全體員工分層級合規培訓制度。從增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知識產權價值觀、營造崇尚創新尊重知識產權的氛圍、重視知識產權宣傳教育等方進行知識產權文化的建設;結合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建設和人才建設,構建有利于調動企業員工知識產權工作積極性的激勵機制,樹立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的企業形象。
合規管理運行體系
獲取合規:企業應及時申請注冊登記各類知識產權,明確有關專利申請、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登記、商標注冊、著作權登記、商業秘密保護等知識產權獲取及其后續維護或主動放棄的管理措施和工作程序。
維護合規:企業應明晰處置和運營知識產權管理規定,明確職務發明成果的界定條件以及委托或合作開發成果知識產權歸屬的處置原則,明確有關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等知識產權轉讓、許可、投資、質押的管理措施和工作程序。
運用合規:企業應注重生產經營環節知識產權管理,明確在原材料及設備采購(包括軟件等)、技術和產品開發、技術轉讓(許可)與合作、委托加工、產品銷售、廣告宣傳或展銷、招投標、進出口貿易、企業合資及并購和上市等環節中所可能涉及的各類知識產權事務的管理措施和工作程序:
(一)企業采購活動中的知識產權管理。(二)企業生產活動中的知識產權管理。(三)企業研發活動中的知識產權管理。(四)企業營銷活動的知識產權管理。
上市審查:企業上市前,應對已有的無形資產的法律狀態、存續年限、法律風險等進行整體的評估與規劃;對上市公司準備使用的無形資產的權屬和法律狀態以及招股說明書中的相關內容進行審查;完整地披露知識產權獲取、喪失、轉讓等信息。
涉外業務:企業應積極開展涉外業務中的知識產權布局;對擬引進的技術或者產品的相關知識產權狀況進行調查分析,并對侵權風險進行綜合評估;簽訂技術或產品引進合同、輸出合同(包括代理合同)應明確技術或產品引進的許可方式和范圍、后續改進成果的歸屬和分享、權利維護、雙方的保密責任和義務、引進技術或產品發生知識產權侵權時供方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等內容。
合規風險識別處置體系
識別與預警:企業應通過完善合規風險信息收集機制,全面系統梳理企業經營活動中可能存在的合規風險,建立合規風險臺賬,對風險源、風險類別、風險形成因素、可能發生的后果及發生的概率等展開系統分析,對有典型意義、普遍存在的以及可能造成嚴重后果的風險應及時發布預警。
風險檢查:企業應由合規管理部門人員牽頭,負責組織、協調企業各項合規檢查工作,可抽調相關部門人員共同組成檢查組,根據企業業務情況定期開展合規風險檢查。
針對檢查發現的合規風險,合規檢查組應提出整改建議,各部門提出具體解決方案,解決方案經合規檢查組確認后,由合規管理機構督促各部門積極落實整改方案。
風險分級:企業可對所識別的知識產權合規風險分為三類:重大知識產權風險、中等知識產權風險、一般知識產權風險。
(一)重大知識產權風險包括:法律、規則、準則以及地方法治環境的重大變化對經營活動產生的知識產權風險;監管機構出具的各類處罰決定、監管意見、風險提示等情況;向監管機構報送證明性材料、專項匯報材料、監管意見落實整改情況、各類合規材料等相關情況;業務開展過程中存在的違反法律、規則和準則的重大知識產權風險信息;各類制度文件中存在的不符合法律、規則和準則要求的情況;因知識產權合規問題導致企業被訴的情況;其他應被確定為重要合規風險的事項。
(二)中等知識產權風險包括:企業經營活動中新出現的知識產權風險或原有風險的變化;既定合規風險應對方案執行情況及執行效果發生變化,不能全部達到原來目標;對企業經營可能存在一定影響,但影響較小或未來造成直接損失較??;其他可以被認定為中等合規風險的事項。
(三)除上述重要知識產權風險、中等知識產權風險外,企業對推動知識產權合規管理、提升依法合規經營管理水平、保障公司持續健康發展影響較小,需要通過加強管理等方式進行完善的事項,作為一般知識產權風險事項進行管理。
風險應對:企業應根據不同的合規風險類型制定和選擇知識產權風險應對方案,應對方案應包括總體方案和專項方案。
問責機制:企業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合規風險問責,對知識產權合規績效目標、績效獎金和其他激勵措施進行定期評審,以驗證是否有適當的措施來防止不合規行為;對違反企業知識產權合規義務、目標、制度和要求的人員,進行適當的紀律處分,必要時追究相關責任。
第三方監督評估體系
設計評估:合規管理體系設計的有效性評估和審查標準主要有:(一)違規風險的識別和評估;(二)政策和程序安排;(三)培訓和溝通安排;(四)舉報和調查機制;(五)執行和保障機構;(六)第三方監管機制。
執行評估:合規管理體系執行的有效性評估和審查標準主要有:(一)資源配置;(二)職責權限;(三)合規意識;(四)合規管理能力;(五)獎懲機制;(六)文件化信息管理。
質效評估:合規管理體系效果的有效性評估和審查標準主要有:(一)合規文化;(二)合規目標;(三)可持續發展能力;(四)違規事件及其處理。
來源:浦東檢察